增程式车电池越来越大, 是满足用户需求, 还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内卷
忽如一夜春风来,增程狂卷大电池。
一、风口变了,增程从配角走到C位
2024年的中国车市,增程式车型卖出116.7万辆,同比增长近八成;2025年前九个月,增程车批发销量已稳稳站在百万辆之上。曾经被视为“纯电过渡”的技术路线,如今却成为中高端市场最热闹的赛道。问界、智界、享界、尊界、理想、阿维塔、深蓝、岚图、零跑,还有即将上市的小米新车,几乎叫得出名字的新品牌,都把增程写进产品主线。行业预测不断上调,2025年220万辆、中长期750万辆的数字被反复引用。风口之上,车企们开始把“电池容量”当成新的角力点——更大、更贵、更能跑的增程车,正在抢下原本属于纯电的聚光灯。
二、400km纯电续航,增程反向PK纯电
过去,增程的卖点是“没有里程焦虑”;现在,广告语变成了“纯电也能跑400km”。2025年下半年开始,主流增程车型纷纷换装大容量电池:问界M7增程版塞进53.4kWh电池包,CLTC纯电续航突破300km;理想L6 Pro用42kWh电池做到312km;零跑C16增程、深蓝G318纷纷跟进,数据已逼近甚至超越部分入门级纯电车。乘联会调研显示,超过90%的增程车主日常只用纯电模式驾驶。换言之,消费者把增程当成“自带发电机的纯电车”来用。于是,车企顺势而为:既然用户只想用电,那就把“用电”的部分做到极致,电池越大,吸引力越强。
三、大电池背后的三座大山,成本、重量、认证
电池加大,用户省钱,但车企却面临实实在在的难题。首先是成本,问界M8同配置下,53.4kWh版本比37kWh版本贵出3万元,而增程车用户对价格极其敏感,3万元足以让一部分人转身投向纯电怀抱。其次是重量与安全,每增加10kWh电池,整车增重80-100kg,对车身结构、碰撞安全、热管理都提出更高要求。更严峻的是政策门槛——2026年起,国家对增程/插混车型纯电续航、亏电油耗、电耗提出更高要求,WLTC纯电续航不得低于100km,低温续航衰减不得高于35%。小电池增程车将失去购置税减免资格,倒逼车企“上大电池、上快充、上热管理”,否则直接失去价格竞争力。
四、政策临门一脚,小电池增程将被踢出优惠目录
2025年10月发布的《2026—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》明确提出:增程/插混车型纯电续航(WLTC)不得低于100km,亏电油耗与电耗均高于现行标准,低温(-7℃)续航衰减不得超过35%。目前市面上仍有超20款热销增程/插混车型的低配版本无法满足新规,包括比亚迪秦PLUS DM-i、吉利银河L6/L7、长安UNI-Z PHEV等。失去购置税减免,意味着消费者将多付出0.6万—1.3万元税费,对10万—15万元价位车型堪称致命打击。车企不得不加速升级:比亚迪2025年下半年起新推插混车型全部标配12kWh以上电池;银河系列全面切换“雷神电混+大电池”;长安启源、深蓝全系标配“金钟罩电池+4C快充”。政策不是选择题,是生死题。
五、大电池≠万能钥匙,增程车的终极悖论仍在
即便电池加大到400km,增程车仍面临终极拷问——“我为什么不直接买纯电?”同样400km续航,纯电车没有发动机、油箱、排气,成本更低、空间更大;同样价格,纯电车拥有更高阶的800V、超快充、CTC底盘;同样使用场景,纯电车无需保养发动机、无需加汽油,使用成本更低。增程车的护城河正在收窄:续航焦虑被800V+超充网络缓解,低温焦虑被热泵+电池预热+碳化硅电机解决,成本焦虑被碳酸锂价格下探化解。大电池只是增程车在纯电时代的“缓兵之计”,而非终极答案。
六、市场分水岭,2026年迎来“大电池淘汰赛”
乘联会预测,2026年增程/插混市场中,纯电续航<100km的车型占比将从2024年的54%骤降至5%以下;同时,续航>200km、支持4C快充的增程车型占比将突破60%。这意味着:小电池增程车失去购置税减免后,将加速退出市场;大电池增程车将与纯电车正面竞争,价格、配置、体验必须全面对标;车企研发重心将从“发动机热效率”转向“电池热管理+快充+能耗优化”。政策、市场、用户三方合力,把增程车推向“大电池时代”,但也同时把它推向与纯电肉搏的前线。
七、大电池是止痛药,不是长生不老药
增程车疯狂卷大电池,是用户需求、政策门槛、市场竞争三重压力下的必然结果,但它不是终点,而是分水岭。当纯电续航突破400km、快充进入4C时代、纯电车型价格持续下探,增程车的“过渡”属性将再次被放大。大电池只能缓解焦虑,不能根除焦虑。2026年,当所有增程车都装上100km+电池,真正的竞争将回到原点:谁更便宜、谁更智能、谁更可靠。到那时,增程与纯电的边界将彻底模糊——市场只会为“更好的车”投票,而不是“更大的电池”。